6/21/2007

文祠


鹿港的文祠是文開書院、文昌祠和武廟三座建築物的合稱,不過鹿港人還是習慣稱它為文武廟。文祠有著傳統閩南式的紅磚廟宇建築,沒有太花俏的裝飾,優美的線條是愛好攝影人士最喜歡取景的地方。


造形優美的文祠是和天后宮、龍山寺齊名的三大古蹟之一,它最早是在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興建的,武廟和文昌祠都是在這個時候所興建,而到了道光四年(1824年)才開始興建文開書院。



從文祠正面進入最左邊的就是武廟,主祀關聖帝君的武廟,目前仍有香火所供奉。武廟的大門並不像一般廟宇有著門神彩繪,而是單純的朱紅門扉和小幅的花鳥畫,廟裡供奉的神祈除了關聖帝君外,就是和關老爺相關的關平、周倉。裡面值的欣賞的是嘉慶和咸豐年間的匾額。



在武廟旁有著一口號稱蓬萊第一泉的虎井,即然號稱蓬萊第一泉,想當初應該是異常的甘美鮮甜,只是如今只徒留一口用鐵柵欄所封住的井眼,想証實這蓬萊第一泉是否只名符其實都沒辦法啊!



在虎井的另一邊就是文昌祠,文昌祠是以前鹿港讀書人的信仰中心,其實和現在的文昌廟一樣,舉凡應試之人,都一定要來這兒祈求文昌君保佑。文昌祠目前並沒有供奉任何神像在裡面,除了優雅的建築物外,就是那些在牆上的碑文最值的欣賞。文昌祠這兒還有著一個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只出現在孔廟的"泮池"

泮池以禮制是在孔廟才有的設置,古時學子如果高中秀才,就會在泮池裡採水芹插在帽緣上,以示文才(詩經泮水篇﹕「思樂泮水,薄採其芹……」)。文昌祠只是小小的廟宇,就算是一旁有著文開書院,照禮也不能興建泮池,可是鹿港人仍然在這文昌祠前方建了一個大大的泮池,從這兒到也看出古鹿港人的驕傲。



在文祠的最右邊就是文開書院,文開書院是紀念有「台灣開台文化之父」之稱的沈文儒(字文開)所取名的,由鹿港八郊的商紳捐資所興建的。文開書院在昔日也培育了六位進士、九位舉人以及一百多名的秀才,以現在來說也算是一所名校啊!



文開書院、文昌祠和武廟並列而成的文祠,環境真的很清幽,廟宇建築也相當優美,很適合在黃昏或清晨時來這兒,坐在樹下感受那古風閒情。只是,其中仍然有所不足的是,古蹟修復的手法過於粗糙,看在眼中,仍不免有所嘆息!我想古蹟的修復,只要能原味重現,就算再久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怕的是不經考証急就章的弄了一個似是而非的「遊樂園」,那不就失去了「古蹟」的意義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