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鹿港小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鹿港小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1/17/2009

福興穀倉

位在鹿港小鎮的福興穀倉是我一直沒去拜訪的地方,趁著現在有比較多的空閒時間,剛好可以好好的逛逛。



福興穀倉是日治時期中台灣最大的穀倉,於1935年建造完成,主要包括16間穀倉、碾米機房、米倉三大部份。台灣是稻米王國,而中南部地區更是台灣最大的稻米產區,福興穀倉從日治時期建造完成後就一直和鹿港、福興地區的居民有著密切的關係,稻米收購、繳交租稅、農葯買賣...,這些都和當地的民眾習習相關。前幾日我問到熊掌媽媽對福興穀倉還有沒有印象,她說福興農會(以前都是叫農會,沒在說什麼穀倉的,事實穀倉就在福興鄉農會後面)當然有啊!有很大的碾米廠,以前常來這兒拿米糠、粗糠養雞鴨之類的…。


今日的福興穀倉因為機械建築老舊而停止使用,雖然已不再使用但它卻記錄著鹿港、福興地區的生活和農業文化的軌跡,所以在民國9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雖然老舊的穀倉已經不再有原來的功能,但它卻轉型成為一個產業、文化、藝術的交流中心。
活用老建築,讓老舊的歷史建築恢復它使用的價值,使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也能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這不也正印証了之前在東京自由學園所看到的那句話「建物は使ってこそ活きる」。


參觀福興穀倉時日式建築是它的參觀重點,而另一個重點就是穀倉、碾米廠的作業流程,它的參觀流程和解說算是完善,當然如果能有熟知碾米作業的人講解會更有心得(所以下次應該帶熊掌媽媽來參觀的)。除了建物本身,福興穀倉還有展覽可看,目前的展出除了有社區成果展外,還有福興文化創意國際雙年展「對話」,展覽相當有可看性喔!


我在福興穀倉渡過相當美好的半天,非常滿意這個地方帶給我的感覺,仔細想想,福興穀倉可能躍升為我鹿港喜歡的地方前幾名(第一名還是龍山寺啦)。最後就看看一些福興穀倉的照片吧!照片不作解說,展覽的作品也不放在上面,希望大家可以親自走一趟囉!






















6/25/2008

風華再現 - 鹿港龍山寺

整修數年的鹿港龍山寺終於在最近重現它的風華,原本只能從鷹架鐵皮中窺得一絲美景的五門殿和戲台,如今已完全展現在眾人面前,這實在是太令人興奮了!而龍山寺這一部份的修繕工程完工,也幾乎可以完全展現出這龍山寺整體大氣的建築,我看了這麼多台灣廟宇,鹿港龍山寺在我心中決對是全台最美的廟宇了!


之前曾寫過龍山寺的山門、主殿和後殿相關文章,也曾說過會再介紹它最美的五門殿和戲台部份,如今這個機會終於來了,本來還以為要等更久的時間,畢竟龍山寺修繕了n年,能在最近修好實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不過不管如何,這美麗的古蹟能重見天日實在是可喜可賀啊!雖然說好要介紹這五門殿和戲台的,但這次我不打算介紹的太詳細,因為我發現有其它網站把龍山寺的歷史、建築、藝術...等寫得更詳細,我後面會把網址和連結寫上來,所以我就不再贅述了,就來看圖說故事好了。這次只希望可以吸引各位朋友親自走一趟來見証龍山寺的美,尤其是最近到龍山寺還有免費的專人導覽(導覽解說只到8月30號而已喔),走這一趟決對讓你不只看熱鬧,還要看看建築門道和藝術之美。


走進山門後遠望五門殿,屋脊簡單優雅的線條和寬敞氣派的建築令人讚賞:
五門殿前埕上用來圍住石獅的十八羅漢雕像:
在五門殿前埕的一角還有一個近年少見惜字亭:
五門殿上的石雕、木雕精彩萬分,千萬要仔細欣賞:
牆堵上雕功精細的花窗:
屋頂上造形優雅的騎鶴仙女,雖已斑駁,但只是補強保留原來的主體的修繕方式,卻也是一種古樸之美
五門殿上的翻雲覆雨龍柱:
五門殿上竟然也藏有天使,只是這天使不似在後殿的天使,她像是有天使翅膀的中國的仙女:
進入五門殿後由正中門往回看看山門的感覺,並欣賞繪著四大天王的門神:
走進五門殿後最令人讚賞的八卦藻井:
緊接著五門殿的是超級美麗的戲台,不管從那個角度來看都美到不行:
如果幸運的話還能在這戲台上聆聽到地方耆老的南管演奏。
再來就是正殿了,之前在戲台整修時無法拍得如此完整的正殿:


龍山寺真的是太漂亮了,這麼優雅又氣派的廟宇即便在有著無數廟宇的台灣也是少見,而且龍山寺這次的修繕工程雖然耗時多年,但看到結果真的是值得的,工程人員沒有隨便就把壞掉的東西拆掉換新,也沒有塗上鮮豔不搭調的顏色,只是一小塊一小塊的修補,真的很高興能看到一座古蹟真正的修復而不是"翻新",這方面真的要對這些修繕人員說一聲"你們辛苦了,作得真好!"在這兒也強力推薦朋友們一定要去走一趟,來鹿港龍山寺欣賞台灣的廟宇藝術!


鹿港龍山寺修復工程網對龍山寺有相當詳細的介紹:http://www.ls.org.tw/

小花之前對龍山寺的介紹:鹿港龍山寺

因無名相簿現今無法外連,所以之前的龍山寺照片請到小花的無名相本觀看:鹿港小鎮

11/09/2007

鹿港龍山寺

前一陣子陸續的寫了一系列的鹿港小鎮文章,幾乎鹿港知名的古蹟景點都介紹過了,卻獨缺最美的龍山寺,本來是想等它全部修好再來寫文,但這樣可能會拖太久,而且鹿港龍山寺是我認為全台最美麗的寺廟了!它的歷史悠久、格局大方,建築簡約、雕刻精緻...,沒介紹給大家實在說不過去,所以今天就來跟著小花來逛一下這曾有台灣紫禁城之稱的鹿港龍山寺吧!


鹿港龍山寺相傳建於明永曆年間,是台灣建立最早的佛寺,當初建寺的位置並非位於現在龍山寺的位置,佛寺規模也不大,後來因鹿港發展繁榮,龍山寺的香火鼎盛,大家就提議集資遷地重建,於是在乾隆51年將龍山寺遷建於現址。龍山寺從遷建到現今歷經戰亂、火災、地震,天災人禍不斷,多次整修(現在還在修啊!),但大體上都能保持原貌,尤其在台灣早年喜歡把廟宇重修得華麗異常(現在新建的廟宇基本上也大都是走華麗風格),這鹿港龍山寺還能保持原來大方簡約的模樣實在不容易。


龍山寺坐東朝西,是一座有山門、三殿兩廊九開間的大型寺廟,從廟外埕就可以感受整座廟宇的宏偉(因小花的照片是今年年初時所拍,當時山門還在修建,所以照片只有主殿和後殿的照片,如今山門的鷹架已拆除,只剩三川殿還在修建,所以我會介紹山門,但沒有照片,強烈建議要親身走一遭欣賞),廟埕地上所鋪的是唐山運回的泉州花崗石,山門的建築技法繁複在台少見,其中12根柱子的「減柱造」、「移柱造」更是獨步全台,我不是學建築的,就算查了資料也是不太了解它的結構,只能了解到這樣的技法讓空間更寬敞流暢。不過看不出建築技法的巧妙沒關係,能欣賞它美麗的建築就夠了,其中不要忘了欣賞幾根木柱的柱承,採「覆盆蓮花」的柱承是宋代的樣式,在台灣可是很難看得到的。


進入山門後就是三川殿和它前方的寺前埕及後方的戲亭、中庭,這個部份因為現在還在修建,而且也是整座龍山寺最精彩的地方,因為現在還無法欣賞它的美,所以我們先跳過,等到龍山寺全部整修完,我再來介紹這部份,現在就繼續往裡走來看正殿。


在進入正殿前先來復習一個觀念,進入廟宇參觀或是祭拜時,我們一般都是從龍門進、虎門出喔!不會從中間的門來進出,而龍門就是你面對廟宇時右手邊的門(廟宇本身左手邊的門)。龍山寺的龍、虎門作成彎拱門、八卦門、圓洞門,從三川殿的彎拱門往內看,3個形狀不同的門形成非常美麗的景像,可惜現在有鷹架遮擋,等到完工後記的瞧瞧!


在正殿前中庭兩邊有廂廊,在龍門那邊的廂廊有一口咸豐年間所鑄的古鐘,這口古鐘在以前曾有「龍山曉鐘」的美稱,曾為鹿港八景之一,如今雖然已聽不到「龍山曉鐘」的宏亮鐘聲,但仍可從上面看到當年鹿港八郊所留下的蛛絲馬跡遙想當年鹿港的繁華。


龍山寺正殿建得莊嚴宏偉,正殿前方帶有拜亭,拜亭的屋架、門窗雕花很有可看性,而稍稍認識鹿港的人也可從門聯上看到幾位鹿港興盛時期的商人名號,而拜殿上的一對從天而降的蟠龍柱相當的美麗。
其中一根曾經因地震關係有移位,在整修前熊掌曾帶我看過,還記得地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原來柱子的位置和移位後的位置大概相差了十幾二十公分,可惜整修後已把柱子推回原來的位置了。


正殿內空間高大寬闊,殿內共用了40根柱子,是以前的台灣建築中使用最多柱子的建築。當然正殿裡也有不少雕刻可看,但較不能錯過的是幾個匾額,其中「法雨如來」的匾額是年代最早的一個匾額,據說當年嘉南平原大旱,地方官員到龍山寺祈雨,在祈雨的當晚就普降甘霖,這張匾額就是為了感謝神恩所來的。


出了正殿後先不急著往後殿參觀,可以坐在正殿後方的迴廊感受一下龍山寺的寧靜。其實我最喜歡的是坐在三川殿戲亭那兒,只是現在那兒是工地,只好來這兒了!不過跟其它寺廟相比,這兒真的能讓人靜靜的坐下來把心靈放空,感覺真的很不錯。坐在這兒剛好可以欣賞後埕和後殿。後埕不若前埕和中庭大,但比一般廟宇來說已算寬大了。在後埕上有三口井,兩個圓井是「龍眼」、方井是「龍喉」。


後殿是整個龍山寺建築最新的地方,它曾在日據時期毀於大火,重建時因仍為日人統治時期,所以風格上帶有日式神社建築的感覺,所有的木雕和樑柱都未上彩繪,只塗上了透明漆而已。
後殿雖然和前面的建築不大相同,但正體看來還是有龍山寺簡約大方的風格。還記得我之前說的龍山寺小天使嗎?它就在後殿屋簷的兩方,左右各一個,仔細找找應該可以找到喔!


鹿港龍山寺優美的建築如今已很難在其它的廟宇看的到了,簡單不花俏的屋頂和優雅的燕尾線條總是讓我著迷,而它寧靜的環境更讓我有著陷入舊時時光的感覺,我想等到它完全整修完後,如果能坐在三川殿的戲亭下,泡一壺好茶,聽著龍山寺著名的南管(龍山寺的聚英社曾有龍山絃音之美稱),再看著這美麗的古剎,這一定是人生的一大享受!